在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版图上,德阳二重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二重万航”)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名字。它静卧于四川德阳,却以其雷霆万钧之力,塑造着中国航空、航天、能源等诸多关键领域的脊梁。这里诞生的每一件巨型模锻件,都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,更是国家工业实力与自主创新精神的具象化体现,承载着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坚实梦想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走进二重万航的生产车间,首先冲击感官的是一种极致的工业美学。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机油混合的特有气息,巨大的天车无声地在头顶滑过,吊运着数十吨乃至上百吨、烧得通红的巨型钢坯。核心所在,是那几台巍然屹立的“国之重器”——万吨级模锻液压机。其中,最为瞩目的当属拥有8万吨压制力的巨型压机,它如沉默的巨人,每一次合模与施压,都仿佛大地的深呼吸。当近千摄氏度的坯料被送入工作台,操作工程师在控制室内精准指令,巨大的压杆以看似缓慢却无可阻挡的势能压下,金属在极限的压力下流动、填充、成型。这一刻,力量与精度完美结合,伴随着低沉的轰鸣,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部件就此诞生。这种亲历现场的震撼,是任何报告和图片都无法替代的,它让人深刻理解何为“工业脊梁”的厚重感。
专业性,是二重万航融入血脉的基因。模锻工艺远非“打铁”那般简单,它是一门涉及材料学、热力学、流体力学和精密控制的复杂科学。一个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或一款新型战机的主承力框,其内部金相流线是否连续、纤维方向是否合理,直接决定了装备的疲劳寿命与可靠性。二重万航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团队,深谙此道。他们与国内顶尖材料研究机构及主机设计所深度协同,从材料熔炼的纯净度控制开始,到锻造过程中的温度、速度、变形量的精确匹配,再到后续的热处理工艺探索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次的计算机模拟(CAE)和工艺试验。例如,为C919大飞机研制生产的起落架主承力锻件,其内部质量要求之高,需要克服的工艺难点之多,堪称行业天花板。正是这种对专业极致的追求,确保了每一件出厂产品都拥有无可挑剔的“体检报告”,能够在最严苛的环境中万无一失。
而这份专业的背后,是无数次的失败与探索积累起的宝贵经验。一位在厂里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师傅曾感慨:“这万吨的力量,压下去容易,但要压出‘灵魂’来,要靠几十年积累的手感和数据。”在数字化技术尚未普及时,工艺参数的调整全靠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。每一次成功的锻造,都会将压力、温度、保压时间等数据 meticulously(一丝不苟地)记录下来,形成企业独有的、极其珍贵的“工艺宝典”。这些经验数据与后来的数字化仿真系统相互验证、深度融合,才构建起二重万航今日成熟而可靠的工艺体系。处理新材料、研发新工艺过程中的那些不眠之夜,那些在挫折中总结出的“一点点”,正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核心竞争力。
历经数十年的深耕与锤炼,二重万航的权威性早已得到国家与行业的双重认证。它不仅是“中国二重”旗下的核心企业,更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关键锻件工艺研发的中心。其产品清单,就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“明星榜”:从“长征”系列火箭的锻环到“嫦娥”探月工程的关键部件,从国产航母的甲板支撑结构到“华龙一号”核电机组的巨型壳体,再到如今C919、歼-20等新一代航空装备的骨干承力件。尤其是在打破国外对高端航空模锻件长期垄断方面,二重万航扮演了破局者的关键角色。它的存在,意味着中国重大装备的研发制造不再需要看他人脸色,拥有了从设计到制造完全自主可控的能力链,这份权威,是用实打实的硬核产品铸就的。
展望未来,二重万航的目光并未停留在已有的荣光上。随着航空航天领域向更轻量化、更高可靠性发展,对新材料(如钛铝合金、金属间化合物等)的应用和更复杂整体结构的锻造成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公司正积极布局智能化改造,通过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,让万吨巨匠拥有“智慧大脑”,实现锻造过程的精准预测与自适应控制,迈向更高水平的精密制造。同时,积极融入全球高端供应链体系,以中国制造的质量与标准参与国际竞争。
德阳二重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,这个名字或许对大众略显陌生,但它在中国工业体系中的分量却重如千钧。它用万吨的力量书写着中国制造的精度,用炽热的钢水浇铸着国家安全的盾牌,用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,安静却坚定地推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梦想照进现实。在这里,你能听到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征程中最铿锵有力的足音。